3分鐘掌握5大機車保養重點 依據交通部統計,每100人就有63人擁有摩托車,也因此台灣號稱「機車王國」。既然這麼多人把機車當做代步工具,一定要記得好好保養愛車,才能延長機車壽命並提升行車安全。 機車保養5大重點 機車保養重點1:定期換機油、齒輪油 通常建議每1千公里更換一次機油,如果不常騎機車或是短程,可以挑選礦物油或半合成機油;如果是重度使用者,則可選擇合成機油。更換機油的同時,也可請師傅評估是否要換齒輪油,通常建議每1千~3千公里更換,若太久沒更換,有可能會造成齒輪損壞或卡死而無法正常運作。 機車保養重點2:檢查煞車 一般來說,建議行駛2~3萬公里或1~2年後就要更換機車煞車皮,但如果在日常騎車時發現煞車時發出尖銳噪音、煞車速度變遲鈍、煞車距離變長又或是感覺煞不住…等情況時,就要趕快找專業技師進行評估。 機車保養重點3:檢查輪胎 隨著行車里程數增加,機車胎紋就會變淺,甚至磨平,因此建議里程超過1萬公里,就要請技師評估是否需要更換輪胎。平時自己也可以檢測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拿出5元硬幣,將人頭面朝上放置溝胎,如果胎紋可以遮到人頭的衣領口,表示深度足夠,如果遮不到,就是深度不足,建議馬上更換輪胎,維持抓地力與安全性。 機車保養重點4:檢查空氣濾清器、火星塞 建議每行駛5千公里更換以提升燃油效率,若不即時更換,火星塞積碳或是空氣濾清器太髒,都會導致機車不容易發動。 機車保養重點5:檢查其他耗材(鍊條、皮帶) 平常就要選擇適合的鏈條清潔劑與潤滑油,維持機車的動力效率,如果沒有定期保養,則容易增加磨損,造成斷裂,影響行車安全。 機車保養迷思破解 提到保養,很多人都會覺得多花錢,甚至用錯誤的方式對待機車,導致機車的耗損率提高,以下是常見的幾種迷思: 迷思1:機車不用常常騎,不然容易壞? 其實機車如果長時間未啟動,電瓶可能會完全沒電,導致無法發動,所以建議至少一週騎乘一次,讓引擎達到工作溫度。 迷思2:發動之後要暖車,要在原地等引擎熱了之後再出發 其實原地暖車容易積碳還會造成廢氣,建議發動機車之後,等待10秒後即可緩速前進,不需要在原地等待。 迷思3:怠速不要熄火,很傷電瓶,還可能發不動 考量省油及環保,有些人在停等紅燈時會熄火,等到變綠燈前再發動,卻又擔心一下熄火一下啟動很傷電瓶。的確,頻繁啟動確實會增加放電循環,導致電瓶負擔很高,但如果本來就有加裝「怠速熄火」功能,在電瓶是健康的狀態下,就建議使用此功能。 迷思4:為了載小孩方便,可以在機車後座安裝兒童安全座椅 考慮到現階段沒有明確訂出安全座椅的規範,也沒有針對座椅的檢驗標準,因此不建議安裝,避免後續座椅未裝設完整導致意外發生。 俗話說,騎機車是「肉包鐵」,除了定期保養機車,降低自身意外發生機率之外,保險也需要投保完整,才能抵抗外在的風險。現在至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網路投保,機車強制險最高折215元,任意險享82折,投保輸入「UTAGGO」還可參加專屬好禮月月抽活動,享有完整保障還能省荷包! 以上內容由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提供。 立即投保機車強制險 延伸閱讀:機車保險怎麼保?只保強制險絕對不夠!3大推薦組合任你挑 更多活動:uTagGo專屬活動!點我投保拿好禮 立即分享 了解更多保險知識資訊